• 索 引 号:002943395/2021-42713
  • 文件编号:海政办发〔2021〕59号
  •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 主题分类:区府办文件
  • 发布单位:区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1-12-31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有效性:有效
  • 政策原文:
  • 政策解读:
m88明升体育网址-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明升ms88注册 印发海曙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1-27 10:02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海曙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海曙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海曙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提升服务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全区实现“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增强海曙作为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极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国家、省市明升ms88注册 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宁波市海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海曙区围绕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的目标,坚持创新、融合、特色、集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业态,着力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规模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海曙区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增加值从2016年的629.43亿元逐年提升至2020年的823.92亿元,年均增长5.82%。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由2016年的60.2%稳步提升至2020年的68.6%。202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亿元,总体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同比增长7.4%,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

  发展效益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对海曙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6年的37.0%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54.2%,服务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区服务业税收收入由2017年的97.07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19.58亿元,税收收入服务业占比从2017年的65.9%提高至2020年的73.3%,服务业税收贡献保持领先。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16年的51.9%上升至2019年的57.5%,服务业支撑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区营利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9.7%、46.0%、17.7%。基本形成以现代商贸、现代金融、港航服务等为主导的服务业产业体系,2019年三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395.39亿元,占服务业比重接近一半,达到49.4%。“互联网+服务”、新零售、文旅融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电子商务发展稳步推进,网络零售额总量全市第三、增速全市第一。

  载体建设加速推进。“十三五”期间,海曙区围绕“一核两带三片区”的空间定位,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成功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中心四平台”创新载体,新建打造月湖金汇小镇、跨境电商创业创新中心等一批特色载体,提升发展天一商圈、宁波空港物流园区、宁波(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天一阁·月湖景区等服务业平台,富港电商城等5家园区入选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名录,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卓有成效。楼宇经济发展稳步推进,2020年全区楼宇共71幢,其中税收亿元以上的楼宇7幢。

  镇街特色初步形成。依托各乡镇街道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打造特色服务业态,江厦街道围绕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和专业服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鼓楼街道聚焦发展现代商贸和专业服务,月湖街道全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和文创旅游,西门街道建设科技信息服务集聚地,望春街道重点发展医疗健康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士港镇主攻发展设计咨询,高桥镇培育发展现代商贸、人力资源、科技信息以及文创旅游,初步形成各乡镇街道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服务业格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十三五”时期海曙服务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与困难:

  一是产业发展优势有所弱化。“十三五”期间,海曙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下降至12.9%,年均增速低于全市增速约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从全市地位看,商贸、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竞争优势有所下降。二是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影响服务业结构升级。宁波城市大框架的拉开,以及对高新区、自贸区等国家级平台的产业优先发展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曙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全区传统商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5,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文化创意、旅游业税收贡献较小。三是平台能级有待提升。国家赋予的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和重大功能平台偏少,商务楼宇数量和面积均不足鄞州的1/2,高端商务楼宇稀缺,对大企业、大项目、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存在企业流失现象。缺少服务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头部企业,五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代表性企业比较优势尚不明显,全区共5家企业入围2020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全市16家),数量仅为鄞州的约1/2。四是品牌特色不够突出。服务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知名品牌、特色品牌较少,现有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核心优势。服务供给国际化品位不足、亮点缺乏,消费氛围和消费环境亟待营造。五是区域发展尚不平衡。中心城区8个街道贡献了全区近73%的服务业增加值,剩余9个镇乡(街道)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约27%[1];2018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比重达到92%,剩余9个镇乡(街道)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占其GDP比重仅为37.6%,乡镇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海曙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予服务业发展新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秩序迎来重大调整。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创造重大机遇。在产业边界愈加模糊化、生产和服务功能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引导性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引领全球产业加速跨界融合发展,促使服务业发展模式、业态日新月异。

  从国内来看,双循环格局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业发展动力将从主要依靠外部循环和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内需主导、创新驱动,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被充分激发。随着市场制度框架不断完善、要素流动日益畅通,借助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更好联通,为拓展贸易空间、拉动消费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从区域来看,多项战略叠加赋予服务业发展新使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浙江“四大建设”、杭甬“双城记”、宁波都市圈建设等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赋予宁波新的使命任务,对宁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服务能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发展阶段宁波的历史使命,就是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赋予海曙做强中心城区极核功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发展要素、拓展延伸产业空间、提高服务业辐射带动力的职责使命。

  从海曙来看,新阶段规划建设释放服务业发展新潜能。“十四五”时期,海曙将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加快形成“一心两城四片”的区域统筹发展格局。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宁波铁路西站、通苏嘉甬铁路、沪甬跨海通道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空港、陆港、数字港联动发展,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姚江新城等重大区块开发,有利于海曙培育发展流量经济、平台经济,促进都市经济、临空经济、数字经济、文化经济等高端经济业态集聚发展,有助于推动海曙服务业空间拓展、业态融合、能级提升。

  与此同时,海曙服务业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枢纽作用持续增强,区域竞争格局加速变化,服务业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加剧高端资源竞争。海曙区与上海静安区、长宁区、杭州余杭区等服务业发展先进城区相比,在总量规模、服务密度、功能平台、龙头企业、人才总量等多个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从市内看,中心城区都在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定位和产业结构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如何从区域位置相近、资源要素相仿、产业结构相似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形成独特优势,是我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挑战。

  二是综合营商环境仍需完善。不同于工业制造业,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对城区品质、配套设施、政府服务等综合环境的要求更高。但是,从海曙与广州天河区、深圳宝安区等国内强区比较来看,综合营商环境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从硬环境看,中心城区商业商务楼宇更新慢,特色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楼宇周边交通、物业、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有待优化完善,乡镇优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资源相对有限,对优质企业吸引力不够。从软环境看,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尚未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各行业主管部门存在重行业监管而轻产业发展的现象,政府管理服务还需不断创新并适应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海曙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总定位,围绕构建临空指向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三大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创新融合、平台提升、企业引培、消费促进、开放合作五大工程,优化全域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以数字赋能带动海曙服务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海曙作为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极核功能,力争成为全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经济核心区,为打响“海曙创造、海曙美好、海曙品质”三大品牌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服务业领域改革举措,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发挥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临空片区政策创新优势,优化服务产品供给,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深度,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激发服务业市场活力。

  坚持数字赋能。抢抓全省数字化改革新机遇,加强服务业和数字化之间的双向互动,突破服务业数字化发展重点行业、创新平台、关键领域,探索以高端服务为先导的“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网络化、专业化水平,推进两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数字化、高端化、多样化升级。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双循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以及服务贸易全球化等发展机遇,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强与上海长宁等先进城区的合作联动,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扩大开放,实现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资源统筹布局,以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平台的打造为抓手,完善商务楼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区中心服务业能级,推动乡镇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城区与乡镇协调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效能。

  (三)发展定位

  城市流量经济创新区。以宁波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服务全市构筑“四港”联动发展格局,发挥海曙综合交通通达能力,以专家大咖、头部企业、资质人才为引领,加速汇聚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推动空港与陆港、数字港集成一体,促进港航、贸易、金融提档升级,提升流量经济对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整合重塑能力,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打造链接国际、服务全市、量质齐优的城市流量经济创新区。

  数字科技服务新枢纽。服务宁波打造数字中国示范城市、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实施“新工网”计划,深化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发挥“一中心四平台”创新载体作用,加强“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着力培育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的数字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创新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海曙新一轮跨越发展,打造专业化、平台化、生态化的数字科技服务新枢纽。

  品质生活服务共富区。立足海曙核心城区优势和生活服务特色基础,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为导向,聚焦服务品质提升和功能拓展,进一步提高商贸消费、运动健康、文创旅游等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通过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水平,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便利化、精细化、多样化发展,带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推动共同富裕更加可感、服务更具质感、生活更富情感,打造品牌响、质量佳、特色明的品质生活服务共富区。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促进服务业规模能级做大、结构质量优化、产业特色凸显、集聚辐射能力提升,构建布局合理、服务优质、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能级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规模稳步扩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港航服务、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龙头服务领域的集聚度和辐射度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竞速体育、文创旅游等新兴服务领域发展取得突破。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服务业结构更为高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5%、50%、35%,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10%,培育集聚一批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服务企业,涌现一批新金融、新零售、数字文娱、数字体育、互联网医疗等新内容、新模式。

  服务业质效加速提升。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国际领军企业、总部企业,在现代贸易、科技服务、运动健康、文创旅游等重点领域,培育形成一批知晓度广、信誉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品牌。到2025年,服务业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0%左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至30万元/人,服务业税收贡献率达到75%,全区服务商标达到18000件。

  服务业空间持续优化。城乡服务业发展更为协调,城区中心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乡镇服务业加速发展,与城区中心差距逐步缩小。到2025年,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布局结构,基本构建以服务业集聚区为主体,以高品质楼宇、园区平台、特色街区为支撑的特色化空间体系,服务业集聚效应提升,全区地均服务业增加值提高至6.5亿元/平方公里,规上(限上)服务业百平米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百平米。

表1  海曙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基数

2025年

目标

指标

属性

总体规模

1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823.92

1400

预期性

2

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

亿元

3340.1

5000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85.8

900

预期性

4

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数量

1148

1500

预期性

结构体系

5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57.5

65

预期性

6

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6.0

50

预期性

7

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0.9

35

预期性

8

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增加值

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3

10

预期性

发展质效

9

服务业对全区GDP增长贡献率

%

54.2

70

预期性

10

服务业税收贡献率

%

73.3

75

预期性

11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3.1

30

预期性

12

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率

%

3.9

8

预期性

13

服务商标

10700

18000

预期性

空间集聚

14

地均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平方公里

6.07

6.5

预期性

15

规上(限上)服务业

百平米营业收入

万元/

百平米

920

1000

预期性

16

亿元税收楼宇

7

10

预期性

注:1.带*指标因2020年统计数据未出,暂使用2019年数据

  2.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6大行业

  3.根据新兴服务业定义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新兴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8大行业

  4.根据2019年浙江省发改委定义,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4大行业

  5.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数字及其服务业等。根据海曙数字经济统计口径,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除工业外的统计行业(即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增加值之和作为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增加值

  6.地均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2019年海曙区服务业增加值、现状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800.42亿元、131.93平方公里

  三、主要任务

  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着眼优势、整合资源,瞄准前沿、引领未来,重点发展以提升能级为导向的临空指向性服务业、以赋能产业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升级消费为导向的生活性服务业,做优现代商贸、现代金融两大主导产业,做强科技服务、港航服务两大支柱产业,做精临空商务、专业服务、运动健康、文创旅游四大新兴产业,加速构建“224”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业全面提质增效发展。

  (一)服务一流枢纽,推动临空指向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枢纽,围绕提升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能级,发挥西枢纽引流功能,聚力发展港航服务、现代商贸、临空商务等临空指向性服务业,增强海曙作为城市枢纽门户区的集聚辐射能力,助力宁波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1.强化港航服务辐射能力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以规模化、科技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围绕航空物流、数字港航、供应链物流等重点领域,强化港航服务业竞争优势,构建辐射国际国内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增强国际国内要素链接能力,为宁波锻造硬核力量、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成为具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区域区域商贸流通平台高地,港航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00亿元。

  提升航空物流发展能级。坚持客货运并举,以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四期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和培育基地航空公司,重点加强航线开拓、市场份额提升、运力投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机场进出口配套、多式转运和引流导流能力。推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开辟中东欧、北美和欧洲的全货机航线,构建通达国际的航线网络。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快递企业和大型物流总部企业,在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设立分拣中心或转运中心,做大航空中转集拼业务。加快扩建货运区国内国际货站,进一步拓展口岸资质,依托宁波空港综合物流园区,着力发展生鲜、时效产品、电子信息等高值商品的冷链物流、电商物流,打造汇集物流及增值服务的长三角航空物流服务副中心。全力推进宁波西枢纽规划建设,构建“空铁一体”“高铁+地铁+城际轨道”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网络,积极发展高铁快运和电商快递班列,增强客货集疏运能力。

  加快发展数字港航服务。以海曙海关、中外运新大楼建设,打造宁波港航服务中心为契机,发挥龙头企业以商招商优势,加快吸引集聚一批“互联网+港航服务”总部型、平台型企业入驻,培育发展船舶管理、航运经纪、海事法律服务、特色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拓展“船、货、人、商”航运服务产业链,为宁波打造国际特色航运服务基地、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提供支撑。着力推进顺丰华东创新产业总部基地建设,构建以“智能科技+航空多式联运+跨境电商+冷链基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加速产业集聚。以顺丰“平行线”“鸭嘴兽”等网络货运平台试点为突破,推动重点物流企业数字平台建设,促进港航服务降本增效。

  强化全程供应链物流能力。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鼓励支持中外运等龙头企业做强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优势服务领域,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延伸开展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等高端咨询服务,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和贸易物流综合服务商转型。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城市配送中心、分拨调配中心、末端配送中心等配送网络,发展无人配送、无接触配送等服务模式,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的深度融合。统筹布局农村物流供应链体系,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进绿色物流建设。

专栏1:港航服务发展重点专项

Ø  推进一批航空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宁波国际邮件互换中心、空港冷链综合商贸平台、航空保税物流综合平台、亚太分拨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谋划建设长三角航空冷链进口集散基地。

Ø  打造宁波港航服务中心。建设中外运集团大楼、海曙海关大楼,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海关助推发展,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金融、物流增值等口岸服务功能,打造成为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航运枢纽。

Ø  建设顺丰华东创新产业总部基地。以“智能”和“创新”为主题,规划建设智能制造设备研发总部、跨境电商运营服务中心、航空多式转运中心、冷链物流总部、共享服务中心五大功能模块。

Ø  完善智能交通物流设施布局。布局建设宁波空港出口处理中心改造、公路治超电子检测系统、路域环境手机APP、易捷运智能TMS物流管理平台等项目。

  2.提高现代商贸创新能力

  依托空港邮路双口岸联动优势,加快推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传统贸易、站前商贸提档升级,增强现代商贸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成为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区、传统外贸转型升级样板区,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400亿元,跨境电商出口额突破40亿美元。

  促进新型贸易扩容提质。依托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临空片区建设,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交易平台,建设直播电商产业基地,打造营销、支付、仓储、物流、通关、结算等全链条跨境电商生态体系,提升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海曙园区发展能级。加快宁波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功能整合提升,强化邮路、空港两大口岸联动发展,进一步做大以航空运输功能为依托的“一般进口”模式和“一般出口”模式业务,引导企业开展9710、9810出口,探索开通定期跨境电商货运包机航线,巩固和扩大跨境电商发展优势。争取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政策先行先试,加快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型贸易,培育发展跨境金融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检验检测、工程技术等生产性服务贸易,支持发展展览展示交易、大数据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等新型贸易业态。

  加快传统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发挥海曙区国际贸易发展联盟、海曙数字外贸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做大机电产品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挖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出口潜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龙头示范企业,扶持一批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抢抓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新机遇,积极引进一批渠道型、供应链管理型和总部型贸易企业,打造新型特色产品采购中心、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支持服装、汽车零部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培育轻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增强外贸创新发展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激发站前商贸发展活力。以宁波西枢纽为核心,充分发挥“机场+高铁”流量优势,高标准谋划建设站前商贸综合体,以免税消费、进口消费、时尚消费为重点,加大国际消费品牌引入力度,多样化搭建口岸消费场景,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一站式服务,推动机场从交通枢纽向城市时尚生活地标转型。做大做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出境免税业务,积极申报设立机场口岸进境免税店,落实江浙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借鉴国际经验提升免税商品服务。

专栏2:现代商贸发展重点专项

Ø  做强临空示范区跨境电商。申请开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1210)业务试点,形成“空运+保税电商”新格局。以“特种商品口岸+跨境电商”业务模式,探索开展水果、冰鲜等特种产品的跨境B2B、B2C进口业务。探索“跨境电商+加工贸易”“跨境电商+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融合创新模式,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Ø  营造站前商贸消费场景。丰富国际美食、科技电子、文创时尚、跨境融合等业态供给,探索增加博物馆、植物园、儿童设施等商业体验,提供飞机观测、机场主题婚礼、机场主题Party等特色消费体验。依托T3航站楼规划建设,搭建会议论坛区、时尚展览展示区。

Ø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开展外贸模式拓展行动、出口基地打造行动、国际竞争力提升行动、外贸主体培育行动、经营环境优化行动等五大行动,进一步提升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巩固和扩大跨境电商优势、强化数字贸易探索实践、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做大大宗商品进口、扩大进口贸易能级。

  3.完善临空商务聚流能力

  以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新一轮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优质的商务载体、营造良好的商务生态、提供便捷的商务服务,培育发展临空金融、会展服务等临空商务服务,增强高端要素吸引集聚能力。到2025年,争取临空金融、会展服务发展取得突破,成为区域服务经济新增长点。

  培育发展临空金融服务。围绕航空贸易物流、临空智能制造等现代临空产业,重点发展飞机融资租赁、离岸结算、贸易融资等业务,吸引跨国金融机构在临空经济示范区设立财务中心、结算中心,构建集融资、租赁、保险、资产证券化、资产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临空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临空片区平台优势,争取能源贸易创新试点,加强与国内外现货交易中心、期货交易所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开展航空燃料油期货保税交割、仓单交易、异地流转、期现仓单互认互换、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

  推动会展服务与西枢纽协同发展。服务宁波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会展名城,加快推进宁波国际博览中心规划建设,搭建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完善周边高端商务酒店、交通物流等配套设施,发挥空铁引流作用,放大中东欧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的带动效应,打造面向国际的贸易平台和交流平台。积极承接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聚焦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宁波优势工业制成品举办专业展和常年展,发展高端会展、云上会展及衍生服务业,推动会展与制造、商贸、文旅、体育、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引培一批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总部、境内外专业组展机构、国际品牌重要展会活动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会展经济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二)加快产业赋能,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以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三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结构,壮大市场规模,全面提升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服务能力。

  1.增强科技服务支撑能力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放大现有平台优势,着力培育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的软件信息服务以及全链条科技服务,打造科技服务赋能高地,推动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到2025年,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为主业突出、赋能全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先行区,规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增长率超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力争达到25%。

  推进软件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软件产业集聚特色区,高水平谋划建设软件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聚焦制造优势领域,服务全市“246”产业发展,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行业特色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工控安全、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积极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着力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的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商和平台运营服务商,加快软件信息企业集聚,完善软件信息产业生态体系。

  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水平。服务宁波市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融合为导向,优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集成创新与综合应用,全面释放数字生产力,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先行区。实施“新工网”计划,加强supOS工业操作系统等基础性平台建设,培育纺织服装、汽车配件、电气机械、文教文具、电子信息等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加速全连接工厂和工业互联新工厂建设,培育壮大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化、应用规模化、服务标杆化。夯实数字化平台功能,以宁波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为核心打造“1+N”标志性产业平台,鼓励开展智能网联、智能网关、工业视觉、工业控制安全、工业APP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策源地。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服务专业化,推进工业操作系统开源开放平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工程服务商,探索组建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服务联合体,提升行业解决方案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专栏3: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专项

Ø  着力实施“新工网”计划。实施富集强链行动,加强标志性产业平台打造和产业人才多元供给,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实施平台倍增行动,支持supOS基础性平台建设,培育多元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产业大脑、赋能推广平台。实施千企网联行动,推进企业和园(厂)区网络集成改造,培育工业互联“新工厂”。实施场景创新行动,开展一批技术协同创新,加强行业解决方案、特色工业应用开发。实施蓝盾护航行动,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强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Ø  打造一批重大平台载体。着力建设翠柏三市里数创产业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以三市地块为核心区,规划建设海曙工业互联网小镇,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示范地。

Ø  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宁波阿里中心、阿里云新制造创新中心、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智能技术“两院一园”平台、互联网+融合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装备研发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中心、互联网信息安全中心、总部大厦等。

  促进科技服务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县(市、区)国字号平台和品牌,对接高端智力资源,引流带动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下沉到园区、企业和生产一线,深化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建设、区域创新共进建设、科技人才服务建设、海外智力汇聚建设以及高端智力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资源在重点领域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围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与制造业发展融合互促。鼓励科技服务外包业务发展,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服务业领军企业,支持科技服务企业服务本地制造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科技服务综合体,探索多主体市场化的技术创新与转化新机制。

  2.深化现代金融驱动能力

  融入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齐头并进,促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再造海曙金融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形成监管有力、服务有效、环境优良的金融发展生态,全区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占GDP比重保持在10%以上。

  推动新兴金融创新发展。支持在三江口、丁家湾等重点开发区块谋划新建一批金融大厦,高质量引培以“大数据+AI算法”为核心的国内外头部量化投资公司,吸引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等新金融机构,发展基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金融科技产业链,打造“金融+科技”新兴金融生态圈和集聚高地。支持设立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投资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宁波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做强做优不良资产管理业务,支持引进地方资管公司,聚焦投资违约债券、重整困境企业、收购不良资产包等领域开展业务。探索组建区级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增强地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

  加快传统金融提升发展。大力引进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地区总部等,引导支持各金融机构总部将资金结算、科技创新等功能性业务落地海曙。发挥海曙区域保险总部集聚优势,鼓励引进设立新型健康保险、保险科技等特色型、创新型保险机构。支持辖内银行机构设立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优化在海曙西片区的网点布局,逐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组织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丰富多样化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和精准性。

  规范发展地方金融。实施地方金融组织品质提升计划,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等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科技化发展。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共建合作等方式壮大政府性担保公司实力,扩大业务规模,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提高风险补偿能力。探索政府入股民营融资担保公司,引导民营融资担保公司参与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专栏4:现代金融发展重点专项

Ø  优化金融产业空间布局。依托三江汇海工程、丁家湾开发建设,打造非银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依托未来城、临空港、智能制造产业园等,打造特色产业金融应用示范区。鼓励金融机构网点向西片区延伸,打造生态金融共享区。依托姚江南岸开发,打造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区。

Ø  提升特色金融场景应用实效。优化“制造业金融”供给,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试点。助推“消费金融”扩容,鼓励设立新消费领域特色专营机构,拓展移动金融运用场景。激发“贸易金融”潜力,开展内外贸、产业链一体化融资服务。提升“科技金融”效能,完善银行、保险、担保、融资租赁等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健全“绿色金融”机制,加快落地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产品。

Ø  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创新。深化保险改革创新,支持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保险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开放改革应用力度,争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QDLP)/投资企业(QDIE)、合格境外一般合伙人(QFGP) /有限合伙人(QFLP)等跨境业务试点和应用。

  3.提升专业服务供给能力

  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加快发展法律财税、人力资源、设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提升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为海曙高质量开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成为全市专业服务国际化发展引领区,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

  提升发展法律财税服务。聚焦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高端专业服务领域,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服务机构,引进和培育熟悉国际商法、国际惯例和交易规则的专业服务从业者,重点围绕金融服务、涉外贸易、电子商务、公司重组并购、知识产权等方面强化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法律财税服务领域本土企业加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联盟,与国际知名机构加强资源整合,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高服务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谋划打造人力资源千亿产业园,通过前期引进的顺丰恒英等大公司大平台形成品牌背书,强化政策吸引、第三方市场化运作,力争引入“四通一达”,形成人力资源产业的集聚发展。引入平台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事诊断等新兴业态和产品,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本土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企业走进来提供专业服务。推进“小创云”灵活用工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灵活用工”“共享用工”等人力资源新模式,拓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

  培育壮大设计咨询服务。依托海曙区设计产业园新建工程,聚焦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重点领域,加快引入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的设计咨询机构,推动机构建立与本地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链接全球优质资源,促进设计咨询产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和园区化集聚。持续扩大工程勘察、设计等细分领域的基础优势,支持区内重点机构数字化创新和国际化业务拓展,培育发展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和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打造工程咨询服务新型智库。

  (三)立足扩大内需,推动特色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适应高品质生活新需求,坚持供给创新和消费引领,重点发展商业消费、运动健康、文创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规范,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生活需求。

  1.促进商业消费扩容提质

  围绕宁波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都市消费、社区商业、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培育消费新动能,提升商业发展能级。到2025年,建成接轨国际、辐射国内、惠及民生的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分别突破900、500亿元,服务消费、中高端消费、新型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作为宁波消费中心、品牌首站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消费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提升都市消费品质。依托三江口等核心商圈做强品牌消费,引进顶级奢侈品牌、新型高端业态以及概念店、免税店、买手店、潮货店,聚焦“首店、首牌、首秀、首发”,发展首店经济,举办各类新品发布、品牌快闪活动,建设品牌首站区、原创品牌集聚地、时尚新品首发地、国内外品牌“世界橱窗”。深化传统商业零售创新升级,支持中小百货店、品牌专卖店向精品型、主题型、自主经营百货转型,发展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业态,以直播带货等方式强化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深化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商店建设,营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推动社区商业升级。推广中山社区、UPARK商业公园建设经验,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发展老年康复、特色餐饮、社区书店、运动健身、幼儿托管、家政服务等消费业态,引导24小时品牌连锁便利店、智慧无人超市等设施布局,构建一批优质便捷、运营高效、管理有序的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结合城市更新、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在社区发展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的复合型消费新业态,引入“互联网+社区”商业技术新模式,依托小程序、社区APP等信息媒介,搭建社区综合服务线上平台,提升社区商业丰富度、便捷性和安全性。

  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推广农社对接、网络直销等新模式,强化电商平台与农产品流通企业、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等对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建设一批电商特色乡镇和专业村。探索建立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配、品牌农产品社区宅配、区域特色农产品电商体验馆,打造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渠道流“五流合一”的标准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2.拓展运动健康业态模式

  融入宁波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倡导大健康理念,培育壮大竞速体育、特色医疗健康服务,促进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到2025年,全区体育产业实现大提质,成为全市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1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2.3%以上。

  培育发展竞速体育产业。积极发展电竞产业,谋划建设电竞产业园,引进或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竞龙头企业,在电竞游戏、电竞赛事、电竞直播、电竞团队及电竞周边产业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电竞+文创”“电竞+科技”“电竞+旅游”“电竞+娱乐”多产业融合发展。对接国际电竞行业协会组织、全球知名游戏电竞企业,争取引入知名电竞赛事的重点场次和活动在海曙举办。融入长三角电竞产业联动发展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电竞产业发展论坛、2022年杭州亚运会电竞项目,强化与上海、南京在产业联动、项目建设、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进一步做强电竞战队,加速集聚行业高端人才。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打造集户外运动探险、森林探险、山地极限、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户外休闲旅游项目。

  做强医疗健康产业特色。推进“健康海曙”建设,加快补齐运动康复、老年医疗护理、高端月子中心等资源短板,提升医疗健康服务高端专业能力和服务能级。积极发展特色医疗健康服务,加快宁波市中医药特色街区建设,提炼“大健康”和“新国潮”两大元素,打造具有国际水准、中医药传统复兴、新零售创新业态的中医药特色街区,依托空港优势申报建设进口药品、医疗美容产品口岸,依托众多医疗美容机构发展“美丽经济”,依托四明山生态资源拓展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加快培育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AI检测、心理健康咨询等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与药品研发生产服务。

专栏5:运动健康发展重点专项

Ø  推进一批运动健康项目。实施奥体公园、游泳馆新建、夏禹路乡镇街道级别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一批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足球场、游泳池和百姓健身房等。推进宁波普济医院、海曙区第二医院二期扩建、海曙区公共卫生中心、海曙区老年康养医院、海曙区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等公共医疗项目建设。

Ø    打造西片区户外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带。利用海曙西片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和自然山水资源,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业、物流等各方面资源,发展竞速极限运动、户外探索、旅游休闲等。

  3.彰显文创旅游亮点特色

  围绕千年风韵名城建设,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跨越发展。到2025年,成为最有宁波味的文化强区和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旅游接待总人次突破2500万人次/年。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曙区文化企业市场化运营水平,开展媒体运营与网络传输、互联网新媒体、现场演艺、文化旅游及地产等文化传播与经营业务,打造知名新型主流媒体和综合文化产业集团,支持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体育”等新业态,加大动漫制作、“动漫IP+”、高端影视、创意设计、网络游戏、数字传媒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海曙特色藏书文化,加快推进天一阁博物馆新馆建设,以天一阁·月湖国家5A级景区为核心,打造书香文化IP,加强“书香海曙”品牌建设,推动书香产业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老字号创新经营,鼓励老字号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品,开辟线上品牌馆、老字号馆、非遗馆,实现老字号品牌转型升级。

  提高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整合优化全区文旅资源,构建以千年罗城文化核、千年古城休闲核为核心,以大运河文旅发展带、南塘河文旅发展带为引领,以都市文旅融合区、城郊乡村活力区、红色四明度假区为支撑的“两核两带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进一批高质量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文旅与商贸、健康、养老、体育、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海丝文化、运河文化、府城文化、书香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五大文化脉络,创新推广文旅产品IP、品牌IP,研发独具海曙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及产品。围绕四明山、五龙潭等优质生态资源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加大数字文旅发展力度,优化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智慧旅游示范点。

专栏6:文创旅游发展重点专项

Ø    推进一批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天一阁扩建项目、长春门文化公园、望京门城墙遗址公园、大西坝遗址公园、海曙文化综合体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谋划建设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天一阁国家古籍出版基地、阿里大文娱数字内容制作中心、影视IP运营基地、高桥在线新经济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平台,推进四明山旅游度假区、观顶湖旅游度假区、鄞江古镇、半山伴水二期、智农茂新田园综合体、金陆拾野田园、凤凰谷文化创意综合体等旅游项目建设。

Ø    建设多元化文旅消费品牌。深化创建浙东文化思路、城西未来长廊、明州罗城环线、水韵滨江休闲线等海曙特色“精品线路”。实施老字号品牌振兴工程,以加强老字号文化保护与历史传承为基础,打造老字号品牌商铺。实施海曙文旅消费网红品牌推广计划,发布十大网红打卡地、网红畅销品,形成最具宁波味的文旅消费网红品牌。实施文旅消费品牌化战略,打造原创性文旅品牌孵化平台,扶持做强一批本土文创企业和创新型小微企业,提升文旅消费品牌市场影响力。

  四、重点工程

  着眼服务业发展新范式,积极探索符合海曙现实需要的创新举措,以服务业发展三大主要任务为主攻方向,聚焦细化落实、重点突破、示范先行,加快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切实推动海曙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融合工程

  1.深化服务业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和数字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形成一批服务业数字化应用示范。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港航服务、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线上零售、餐饮、问诊、教育等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广在线医疗、在线旅游、在线教育、在线交通、线上办公、直播电商等在线经济,推动“生活服务+互联网”融合发展。探索构建海曙区服务业产业大脑,丰富产业数据与应用场景,推动产业供需科学调配和精准对接。

专栏7:服务业数字化五大重点领域

Ø  现代商贸数字化发展。加快跨境电商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海曙数字外贸服务平台开展数字展示、数字撮合和数字商洽等服务。推进网络交易监管应用、数字展览应用落地。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应用。应用浙江省数字交易统计监测系统,完善数字贸易统计监测体系。以杉井奥特莱斯为试点,聚集商圈服务五化要求,整合提升商圈六大场景应用创新,打造多个未来商圈。

Ø  港航服务数字化发展。融入全市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推动卫星+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机场导航、物流仓储、快件分拨、冷链运输等环节的应用推广与场景创新,推进数字贸易转运中心、智能物联等智慧物流设施布局建设。

Ø  现代金融数字化发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科技手段提高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金融监管科技应用,利用宁波市天罗地网二期地方金融监管平台、“互联网+监管”等,构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领域整体智治格局。

Ø  文创旅游数字化发展。建设海曙区数字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和数字导览工程。依托“数字海曙”微信小程序,以5G+AR技术为依托,做好“一线、三景区”重点智慧文旅示范点工程,即打造1条AR都市文旅慢行线,打造天一阁·月湖景区、梁祝文化园、五龙潭风景区三大AR智慧景区。

Ø  运动健康数字化发展。配合建设浙里办公共体育服务应用,促进体育场地、赛事活动、竞技管理、体育组织等场景应用和共享,加快智慧健身步道、运动场所、体育公园建设。实施卫生健康智慧“新基建”工程,建设“1+3+X”综合平台,依托宁波市云医院平台,加快推进云诊室为核心的智慧医疗建设,构建“网上医联体”,开展网上预约、网上门诊、网上支付等智慧健康服务。

  2.加快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集成化、共享化、平台化“五化”融合为路径,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培育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形成一批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和新兴业态。开展龙头企业制造服务化融合发展试点,鼓励时尚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大型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拓展研发设计、解决方案、维护管理、仓储物流、技术培训、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开展服务平台制造化试点,鼓励跨境电商、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营销渠道、创意设计等优势,向制造环节延伸拓展业务范围,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建设制造网络共享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促进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业保险、农村信贷担保等业态。推动服务业内部渗透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跨界融合,推进“金融+”“商贸+”“物流+”“文化+”,促进相关业态协同发展。

专栏8:两业深度融合五大路径

Ø  数字化。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等,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等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水平。

Ø  柔性化。鼓励企业建设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

Ø  集成化。支持设计、制造、施工等领域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发展设计咨询、制造采购、供应链管理、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揽子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Ø  共享化。鼓励资源富集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提供研发设计、物流仓储、检验检测、设备维护、质量监控等专业化共性服务,实现生产能力、专业服务、创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柔性配置和高效协同。

Ø  平台化。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经营和商业模式,拓展平台功能和服务,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整合;鼓励平台型服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二)平台提升工程

  1.做优做强一批特色功能组团。把握宁波西枢纽、宁波国际博览中心规划建设契机,深化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临空片区建设,完善航空服务、跨境贸易、国际会展、科技创新等功能,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共享的国际商务商贸新平台,力争成为宁波城市第一地标、海曙发展第一引擎。提升三江口核心区商贸商务功能,重点发展都市消费、新型贸易、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间经济发展,打造标志性的国际都会形象。做优四明山生态休闲功能,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竞速体育、康复疗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都市后花园。

  2.高质量新建打造一批园区平台。以丁家地块为核心建设总部集聚区,大力发展时尚文化、新兴金融、科技创新等服务业态,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打造长三角南翼总部经济承载区。着力建设海曙区翠柏三市里数创产业创新发展区,打造对标国际的数字科技创新策源地、智慧物流门户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发挥省级平台对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结合“精品线路”“特色街区”“亮点工程”创建工作,推动工业互联网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海曙区设计产业园、千亿人力资源产业园、宁波市中医药特色街区、东渡路高品质步行街区等一批重点产业园、街区、项目开发建设。

  3.提升楼宇经济发展水平。优化楼宇经济空间规划和业态布局,结合海曙全域融合和重大设施、重大平台、重大区块开发建设,规划打造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探索建立总部经济集聚区开发管理机构,引导总部企业向高端产业平台集聚。推进楼宇品质提升工作,开展老旧楼宇更新和特色楼宇打造,提高楼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新楼宇招商机制,提升楼宇入驻率和入驻水平。到2025年,楼宇经济发展能级明显提升,培育10幢以上税收亿元楼。

专栏9:平台提升重点行动

Ø  实施产业支撑性平台打造行动。着力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临空片区,将国际邮件互换中心打造为国际邮件处理中心、快件监管中心、跨境贸易产业集聚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园,谋划建设长三角航空冷链进口集散基地、保税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国际采购分拨中心等。加快翠柏三市里数创产业创新发展区深化数字创新、加强企业培育、提升服务质效、完善配套服务、推进改革开放。完善“一中心四平台”创新载体功能,加速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研究院+平台+产业项目+产业基金”四位一体模式,增强创新企业孵化能力。

Ø  实施楼宇经济提速行动。在丁家湾、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姚江南岸、三江口等重点开发区块集中建设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高标准打造一批高端特色楼宇,加快老旧楼宇更新改造,重点实施宁波港航服务中心、温州商会大厦、鄞奉地块总部大楼等项目建设,分批次推进江厦、南门、鼓楼等街道老旧楼宇改造工作,重点提升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月湖银座等老旧楼宇能级,加强楼宇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楼宇功能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以培育特色楼宇带动总部经济发展。

  (三)企业引培工程

  1.加强重点企业招引力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常态化跟踪服务业发展先进地区总部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建立重点关注企业库,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小分队走出去招商、楼宇招商、大数据招商,推动招大引强选优。建立企业引进-培育-集聚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精准引入和长效服务机制,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央企、国企以及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同时遴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力争在临空服务业、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每年引进行业知名企业3-5家。

  2.高质量构建企业梯队。加强服务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潜力企业引育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上规模奖励等举措,鼓励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成长型潜力型中小企业。到2025年,力争服务业规上(限上)企业突破1500家,小升规企业净增量累计超过500家,在金融、商贸、港航、商务等领域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5-8家。强化创新型服务企业引培,聚焦工业互联网、港航服务、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加强平台型企业引育,推动消费品生产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积极引入一批供应链集成商,力争每年引培平台型企业2-3家。

  3.提升服务企业综合效能。建立企业长效服务跟踪机制,实时了解重点企业发展动向、及时协调反馈企业发展问题。探索建立服务经济共享服务中心,努力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专业机构服务资源,为服务业重点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协调服务、智库服务、咨询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集成服务。综合集成并优化各涉企服务应用,推进“81890企业通”平台建设,开设海曙区增量(初创)企业服务、“政策直播间”“政企会客厅”板块,不断提升企服能力。

专栏10:企业引培重点行动

Ø  实施总部企业招引计划。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服务业500强、新经济500强等领军企业,以及面向“一带一路”的高能级总部企业,聚焦三江口中央商贸商务区、临空港、丁家湾等重大区块,争取行业龙头设立地区总部、功能型总部。

Ø  实施本土企业培优计划。聚焦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促进“个转企、企上规、规改股、股上市”,支持领军企业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数字化转型、开展兼并重组、对接资本市场、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等方式,实现“做大做强做优”,支持攀高企业聚焦细分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方式实现快速成长。

  (四)消费促进工程

  1.构建多层次消费载体。推进商贸设施西拓南延,高质量打造三江口“最宁波”市级核心商圈,建设南塘三市商圈、五江口商圈、高桥TOD都会商圈、奥特莱斯商圈等区级特色商圈,建设一批高品质社区(乡镇)级商圈,优化全域商贸流通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升海曙消费活力和竞争力。推进名品名店名街联动,推动南塘老街争创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推进东鼓道打造全国轨道交通地下商业新标杆,加快和义大道、东渡路、鼓楼沿、秀水街、月湖盛园、城隍庙等商业街区提档升级,结合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策划举行文商旅主题活动,建设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数字引领的标志性特色商业街区。

  2.丰富高品质消费供给。依托空港优势,提升高端冷链产品、时尚贵重消费品等进口商品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拓展国际消费品购买渠道,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推广消费新产品,加快培育新型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等新一代智能消费产品市场。积极扩大特色服务消费供给,发展旅游、民宿、文化体育、医疗美容、养老服务等服务消费市场,形成一批名企、名家、名师、名品、名楼、名街、名景、名吃等具有海曙特色的品牌,挖掘消费新潜力。深入建设省放心消费建设重点区,健全消费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市场诚信服务体系,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实现服务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

  3.营造多元消费场景。擦亮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招牌,以活力多元、名城风貌为主题,重点打造天一广场、南塘老街两大夜间经济地标商圈,营造夜间消费体验新环境,强化“夜天一”“夜海曙”品牌建设。围绕年轻主力客群偏好,通过线上线下全场景布局、全业态联动、全渠道共振,持续开展“宁波购物节”“全民美食节”“动漫嘉年华”等系列促消费活动,以及音乐节、婚博会、车展、跨年晚会等各类主题活动,打造宁波独有社交地标。围绕书香文化、郡庙文化、浙东文化等海曙特色IP,打造一批文旅休闲目的地,构建“周末游海曙·品位慢生活”消费新生态。

专栏11:消费扩容提质重点行动

Ø  实施高端品质商圈打造行动。结合海曙老城有机更新以及重大片区开发,打造层次多元、特色浓郁、接轨国际的高端品质商圈。三江口“最宁波”商圈打造国际高端商贸综合体和新消费示范区核心区。南塘三市商圈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智慧型商圈。五江口商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打卡地。高桥TOD都会商圈打造为城西全业态覆盖型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商圈打造国际商贸名品折扣特色商业中心。

Ø  实施精品商贸升级行动。加快推进五江口地块150米高商业标志性建筑、海曙原宁波汽车南站地块开发项目(宁波星悦中心)、新星商业中心1号地块、集士港绿岛商业地块等商贸项目建设。

Ø  实施“海曙品质”品牌塑造行动。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分层次、分产业引导一批重点企业开展品牌创建行动,争创政府质量奖和百强服务企业,力争服务商标申请量年均增长20%左右。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服务业试点项目。

  (五)开放合作工程

  1.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抢抓宁波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机遇,积极开展与中东欧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以临空优势引领港航服务、现代商贸、特色金融、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分层次、有重点地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大力引入国际企业总部、金融、科技、法律、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功能性机构。力争“十四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1.71亿美元,举办一批服务业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2.深度推进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与上海长宁区的战略合作,充分承接现代服务业外溢辐射,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探索与上海建立跨地区投资、企业迁移引进等方面的税收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挥临空经济示范区各类政策先试先行的示范优势,积极对接甬江科创大走廊,放大“一中心四平台”辐射效应,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本、高端人才、龙头项目,达成一批服务业领域区域合作项目。

  3.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有效利用国外人才、信息平台等创新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渠道和服务体系,引导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绿地投资、海外上市、技术合作、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等跨国经营活动。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研究制订“走出去”骨干企业扶持计划,加强“走出去”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提供国别风险咨询、境外投资政策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等服务,支持“走出去”企业加快做大做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调整完善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健全完善服务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和重点工作有力推进。建立属地跟踪、所属部门行业指导原则,突出抓好企业培育工作。设立全区服务业发展专家委员会、服务业专家智库,打造全市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定期组织决策咨询和交流,为服务业发展构建“一委一库一论坛”的智力支撑。推动细分行业体系化管理,分领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建立健全统计监测和分析制度,研究制定服务业产品目录和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统计监测、分析,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园区建设、企业培育等综合考评体系,保障各项要素资源和政策的充分高效利用。

  (二)创新政策激励

  梳理整合全区服务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已出台产业政策的作用,确定服务业产业发展培育梯队,集中力量对重点区块、重点项目、重点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提高产业政策资金的使用绩效。加快制定出台生产性服务业等空白领域的产业政策,大胆突破和尝试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的政策制定。持续推进企业服务便利化改革,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服务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加强服务业知识产权和信用体系建设。搭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导向目录、产业政策、市场信息、企业诚信度、空间资源信息等公共信息服务,构建公开共享的信息环境。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开展服务业全域空间整治和亩均效益改革,以楼宇资源平台为突破点,加快探索建立服务业空间资源库,推进服务业规上企业大普查和绩效评价,根据结果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重点项目流动,提升服务业空间利用效率。加强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投入和产品创新,支持重点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构建“引育用留”人才一体化开发体系,深入实施省、市、区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围绕科技信息、专业服务等领域重点引进和培育拥有国家资质认证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支撑,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落实分层分类人才安居政策。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制定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对纳入重大项目计划的服务业项目优先保障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需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服务业重大项目,合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1] 因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暂未分到各个街道,计算占比时暂不包含以上两个细分产业。


  解读:解读《海曙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