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B07608932/2024-56464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4-02-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m88明升体育网址-海曙区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4-02-23 15:37 来源:办公室(科技计划科)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聚焦“高水平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城区”总目标,紧扣创新深化主线,深入推进“三比三拼三焕新”行动,围绕“海曙创造”品牌塑造,在翠柏里创新街区、硬科技创新、“科创中国”试点等领域率先探索,全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创新要素迭代、硬科技攻坚等,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通过“提指标、推试点、强动力、争引领”,创新指标有序推进。2023年1-11月技术交易额67.26亿元,总量列全市第5位,同比增长96.5%,完成年度考核指标10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6亿元,增速7.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85%,较上年同期提高0.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5.5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4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6.45亿元,同比下降32.8%,占固定资产比重为5.0%;“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三季度星级评价为四星,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均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一)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制定出台《海曙区创新深化专题组组建方案》《海曙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卓越城区实施意见》,系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策源体系、教育科技人才内生体系等七方面重点工作。全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牵头编制《海曙区贯彻落实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开展“135”科技创新行动,围绕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卓越城区总目标,聚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等重点任务突围,实施创新平台造峰、硬科技攻坚、创新主体培育、区域创新赋能提升、创新生态开放行动,全面重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组建由局、镇(乡)街道园区和第三方机构构成的研发攻坚服务队伍,分片区开展攻坚行动,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探索部门数据对接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研发费用重点企业监测库(139家)、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监测企业库(116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发明专利企业库等,助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及落地。

(二)全域创新空间持续完善。深化推进翠柏里创新街区建设,深化“一脉两片”联动开发,推动浙江海洋大学等项目落地,加快形成“三生融合”的新型城市创新空间,强化翠柏里专项政策解读,新引进、孵化企业58家。探索镇、乡(街道)区域创新单元建设,积极探索“一镇一品”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分类打造创新街区、创新走廊等科技要素集聚空间,望春工业园区牵头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完成《海曙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方案》编制和向上对接等工作,集士港镇获全市科技创新30强乡镇。深入开展“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宁波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入选“科创中国·宁波”创新基地,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大万翔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入选“科创中国”系列榜单3项,数量全市第一,联合宁波市中医院共同打造成立全市中医药系统首个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千博助千企”专项行动,宁波博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级博士创新站,实现海曙区“零”突破。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夯实。全面优化创新主体培育环境,推进科创企业“双倍增”计划,坚持梯度化培育、差异化扶持原则,推进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联动税务,以开诚家居、狮丹努针强等做为试点指导研发归集,推进商贸类企业和传统纺织服装类企业高新化转型。截至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达550家,实现从2020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近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1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50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306家。深化创新生态体系,做大做强创新载体,年度新申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集士港镇获评全市乡镇(街道)科技创新评价30强,交工、蓝卓等10家企业入选2022年度宁波市研发投入成绩突出集体。持续推进“研发+诊断”提升行动,重点推进研发覆盖,截至目前共新增66家研发活动企业,工业、服务业研发费用覆盖率分别提升5.3和2个百分点。

(四)硬科技战略力量培育持续强化。强化硬科技平台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建设创新平台34个,集聚高素质人才超1000名,承担国家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2个,发表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累计申请专利超250项,孵化科技型企业超50家。supOS工业操作系统连续四年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由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多机器人协同全域感知与智能决策”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立项支持,实现海曙区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专项“零”突破。强化硬科技创新策源,编制下达两批硬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磁编码器用辐射取向磁环》《生物安全理化防护及复杂环境洗消技术与装备》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获奖励资金146万元。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增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水库防洪数字孪生、家用便携式血液透析机、太阳能水分解制氢等数字孪生、双碳科技、生命健康等领域一批技术储备攻关项目13项,立项资助总金额超4000万元,宁波博洋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全市纺织服装类重点研发项目立项零突破。强化硬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多模态数据与知识共享的新型电力智能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项成果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孵化企业法象智能、厨鲸科技等获社会资本认可。

(五)人才“第一要素”支撑持续凸显。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申报的《探索创新体制机制 架起一座科技自立自强畅通桥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试点方案纳入省创新深化改革试点“科教产共同体支撑甬江科创区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场景项目。深化高层次人才成长服务,申报入选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4人。新增海外工程师6人、外国专家项目6项,入选数均居全市前三。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开展科技领军人才海曙行活动,承接全国高技术企业CEO特训营活动,邀请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来海曙开展项目对接及技术难题问诊工作。落实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梳理深挖优秀创业人才,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项目苗子库,鼓励企业开展科学技术奖申报等等。 

(六)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完善。召开海曙区创新大会,编制发布《海曙科技宣传片》,系统巡礼海曙创新工作成果,从拥抱创新、把握创新、深化创新三个维度研判、定位、谋划部署全区创新工作。高质量推进创新要素落地,发布技术创新咨询热线、海曙创新地图、“翠知创”知识产权赋能中心等具有“海曙创造”辨识的创新要素,海曙区首个科创产品体验中心、首个“创业工坊”委员工作室落地揭牌。依托诸神之战、赛道明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等活动形成创新流量矩阵,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氛围。加快营造精神富足的创新文化,深化“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建设,承办“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凝聚科技特派员、“爱心科技人”等社会科创力量,做好最美科技人等表彰推荐工作,可之科技王冠、市花木公司吴利获评宁波市“最美科技追梦人”,入选数量全市第一,众远新材料程鹏飞获第六届海曙区道德模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加快科技政策直达快享,推动“8+4”政策落地,持续推进政策前置审批、“甬易办”直达快享等制度创新,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资金超5亿元,下达区级科技产业政策资金超1亿元,年度预算执行进度达100%。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我们将认真学习总结主题教育精神,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突出创新制胜导向,围绕高质量建设创新型卓越城区总目标,持续深化“海曙创造”品牌塑造,全面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

(一)推进创新体制优化攻坚行动。一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系重塑。依托创新深化专题组,落实“315”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区级监测数据库,围绕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和重点企业加强数据跟踪,为区域创新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持续推进创新政策迭代。力争财政科技投入按照规划增速增长,按照区里统一安排做好区级科技、人才等政策优化,持续推进政策落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向重点聚焦、向全面普惠优化,保障科技创新政策落细落实。三是持续推进研发投入补助、科技金融、创新券、加计扣除等政策集成,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机制和企业重大项目申报“应推尽推”,企业获国家、省级项目支持区级配套经费“应配尽配”等机制。

(二)推进创新主体攻坚行动。一是持续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构建创新领军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金字塔形”培育梯队,不断壮大“科创企业森林”。推进硬科技、新技术、新业态、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创新创业。完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夯实科技型企业基础。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机制,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升工程、研发投入攻坚工程,推动优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力争在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有新突破,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超600家。三是加快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积极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头部企业要素保障,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技术自立自强”的领军企业,力争独角兽企业培育上有突破。

(三)推进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攻坚行动。一是加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深化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水平建设,推动“四平台一中心”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打造协调联动创新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甬水桥科创中心创建工业互联网高地,依托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积极探索全新产学研模式,推动C端品牌企业和产品孵化平台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相结,强化“硬科技”创新带动,逐步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等新型研发载体运营模式。二是加速重大科学装置布局。积极融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全市实验室体系建设,聚焦工业互联网、新材料和时尚产业等领域,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产业链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国利网安工控安全靶场综合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力争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联合成功创建国家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三是加速全域创新空间谋划。围绕翠柏里创新街区“一脉两片”联动开发,加快空间焕新力度,跟进木马设计产业园、翠柏里信创产业园、京东方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海曙。深入推进望春工业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集士港设计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配套研发制造基地等重大节点项目建设。

(四)推进创新要素裂变攻坚行动。一是强化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探索技术转化交易中心建设路径,加快科技大市场“一网一厅”建设,完善“四库一人一活动”品牌打造,构建科技企业基本情况库、企业技术需求库、技术专家库和高校及产业技术研究院最新技术成果库,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深化“智汇海曙” 对接活动载体,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交流。鼓励企业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在人才资源集聚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等科技飞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三角量产基地建设,紧盯浙江海洋国际高等研究院,宁波鲲鹏数智技术高等研究院落地建设。三是强化科技企业引育。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并结合我区三大科创高地建设,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依托产业创新峰会、天池大赛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平台,招引一批具体较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人才团队落户。主动融入区招商联席机制,围绕区内核心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促进重点行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五)推进科技人才引育攻坚行动。一是加大顶尖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实施“百创汇海”人才集聚工程,依托“四平台一中心”、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清华大学宁波校友会创新人才中心等平台,强化顶尖人才、全职院士、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招引,力争在国万培育、国千引进、省创新型领军团队申报中有新突破。二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力度。依托工程师友好区建设,聚焦科创训练营等优秀青年人才,加大科学家后备人才、青年创业人才团队培育,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产业应用研究,开展青年科技人才系列联谊活动、企业研发技术骨干交流活动等。三是加大海内外专家引进力度。实施“海智回归”工程,发挥“沪甬人才合作示范区”的“桥头堡”优势,依托中芬合作平台等特色引才引智平台,探索离岸人才平台建设新模式,推进澳大利亚引才引智工作站建设,加快形成引才网络体系,力争集聚一批优秀海外工程师。

(六)推进科技支撑共富攻坚行动。一是进一步夯实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出实效。落实科技特派员相关制度,规范科技特派员管理,确保大批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基层,服务出实效,对服务成效明显的科技特派员典型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二是进一步科技赋能高品质生活。针对特色产业主动谋划,聚焦乡村振兴、医疗健康等领域支持农业主体申报各级科技项目和创建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星创天地等载体,吸引“农创客”投身海曙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助共富。三是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营造。深度打造“科创中国 智汇海曙”品牌,实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全国科普日和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等,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技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创新创业示范引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全域创新”的良好生态。